首页 |
|
专家观点
把握耕读教育价值意蕴 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
时间:2022-10-05 来源:《高等农业教育》 浏览次数:
王进军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传家,最为长久。如何理解“耕读”二字?“耕”即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接受文化教育,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充分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源泉、精神追求和时代价值,对于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明之根:深挖耕读教育历史智慧,汲取成长力量
中国的耕读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在中国原始社会中,生产和教育是不分离的,劳动人民认为耕田和读书同为一理,只有在耕作和读书的结合中才会有所收获。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耕读又带有了开化蒙昧、教化民众的内涵。“劝化风俗,务以耕读为业”,在古人看来,耕作代表了自食其力的生存方式,是迈入文明、摆脱蒙昧的标志;而读书则通过接受圣哲先贤的教化,得到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耕”满足了人类物质需求的增长,是个人生存的基础;“读”满足了人类精神需求的增长,是人格成长的途径,也是社会性发展的需要。这两者的结合,既是普通民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智慧。
西周时期,耕读教育的模式开始凸显。«尚书»记载,西周时期的学子往往在一年收成完毕之后入学读书,到来年春天离开学校,再去从事农业生产,以此形成以季节安排为主的耕读模式。诸子百家之中,农家和墨家既从事教学,又从事劳动;既教文化知识,又教耕种技术。经秦汉至魏晋,耕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成为了一种全社会共同的教育理念。劳动人民通过读书通达礼义、移风易俗;知识分子通过躬耕贴近自然、感悟生活。这种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不仅保障了个人和家族的生存发展,还培育了中华民族寓情山水的情怀追求和通达义理的文化追求,亦耕亦读这一传统教育模式赓续千年而不衰,是当代青年农科学子最为宝贵的成长途径。
二、精神之本:传承耕读教育文化精髓,厚植家国情怀
“耕”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读”也不全是为了读书应举,耕读教育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价值选择,其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关怀和人性认知。
一是不畏艰难,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千百年来,无论农业生产多么艰苦繁忙,依然动摇不了人们坚持读书的坚强意志和追求进步的人生态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劳作中,坚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形成了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二是克勤克俭,奉献国家的劳动观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中国人眼里,勤劳、节俭等品质既是修身养性的必要要求,也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从耕读教育的历史实践来看,从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到为民造福、以身许国,体现出中华民族层层递进的大局观念和担当意识。在一耕一读之间,往往蕴含了人们对家庭、对土地、对社会、对天下的责任感,形成了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
三是耕读传家,诗文济世的传承理念。中国传统文化诞生的母体是家族协同耕作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家族传承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所系。耕读教育强调家族、宗族内部的代际传承,表现为家训、民风、乡俗、地方文化等,以血缘、亲缘、情感、伦理等多种力量的立体作用,传递主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教育子孙后辈要勤于劳动、读书明理,方能安身立命、传承家族。耕读教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了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等方面的发展基调。
三、时代之需:赋予耕读教育时代价值,锤炼过硬本领
进入新时代,耕读教育有了新内涵,为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开辟出新的空间。
耕读教育是深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耕读教育包含着重要的农业生产相关知识、技术等,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农业知识,培养农业学习兴趣。耕读教育以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为导向,形成了以知促行、以行补知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不仅让学生“知农事”,还要让学生“善农活”。耕读教育是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形式,是“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下的新途径,注重引导农科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躬行践履,体现了迈向新时代的新劳动观。
耕读教育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之举。耕读教育体现德智体美劳新时代“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理念升华,能够让学生在农耕文化的浸润中培育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农耕知识的学习中体会中国人民的传统智慧,在农耕实践中大幅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在田园与书本之间体会自然的和谐之美。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新路径,也是促进农科学生全面发展的新举措。
耕读教育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乡村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根系,是耕读教育兴起发展之载体。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必须加强涉农高校与乡村、土地、农事的联系,让乡村成为农科学子的生动课堂。通过耕读教育实践,教育引导广大农科学子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厚植“大国三农”情怀,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汇集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和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