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首页
动态要闻 院校动态

院校动态

特色·动力·路径——河北农业大学新农科建设实践

时间:2022-10-25 来源:高等农林教育分会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为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新农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河北农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一道路两精神,强化三大核心动力,创新四个融合四个度”,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新农科特色:坚持“一道路两精神”

河北农业大学创建于 1902 年,初期为直隶农务学堂,1950 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1958 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是河北省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创建之初便提出了“普及新知、开启民智、振兴农务”的教育目标,确立了“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理念。上世纪50 年代提出建立中国式农学院,核心就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将“面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培养合格人才”确定为改革的根本任务。

198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亲笔给河北农大正定籍学生写信,指出“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农大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农村”。那时正是学校承担首个国家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开发研究”的关键时期,来信坚定了全校师生科技服务“三农”的信心和决心。

1986 年,学校的相关做法受到国务院表彰,被国家科委誉为“太行山道路”。1996 年,四部委召开“学习河北农业大学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座谈会”,中宣部把学校师生的优秀品格肯定为“太行山精神”。2006 年,“三部一省”召开“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再次对长期坚持“太行山道路”给予充分肯定。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其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太行山道路”的具体内涵是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之路,教师、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成长之路,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科教兴农之路。“太行山精神”内涵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李保国精神”内涵是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

“一道路两精神”是学校兴校育人富民的宝贵财富,是历代河北农大人的精神坚守。学校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将“一道路两精神”办学特色转化为立德树人优势,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新农科的动力:强化三大核心牵引

以一流人才为牵引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控总量、优结构、提素质”的总体要求,突出精准引进,强化靶向培养,完善政策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新农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也是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实施“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铸魂计划,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是实施“太行学者”梯队引育计划,健全学术型、教学型和推广服务型人才梯队引育体系;突出教学业绩考核,设立太行名师、教学标兵、青年教学能手。三是实施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提升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优化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强化“立地”能力培养,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以一流学科为牵引 为新农科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坚持农学学科争创一流,非农学科入主流强特色,促进农工、农理、农文交叉融合,为新农科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以“学科前沿、重大需求、农业特色、争创一流”为目标,实施高峰学科打造计划、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交叉学科培育计划,重点建设“作物科学、智慧园艺、现代林业、食品加工、精准畜牧”五大学科群。

学科群是学科交融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举措,培育了智慧农业、智慧园艺等一批新农科专业。以智慧园艺为例,学校建设了智慧园艺本科专业和硕士点,通过院院合作、院企合作、校校联合、国际合作等创新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协同育人,建设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以一流专业为牵引 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专业建设顶层设计,以一流专业为牵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整合专业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新农科建设。2019 年以来,新增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 7 个本科专业,暂停保险学等4 个本科专业的招生,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4 个,开展以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的一流专业建设工作。

新农科路径:四个融合四个度

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四个融合四个度”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思创融合,提升立德树人的达成度

推进以家国情怀培养为主线的思创融合,将“一道路两精神”办学特色转化为立德树人优势,将德育渗透育人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厚植学农为农文化。

一是强化思政育人特色。建设李保国纪念广场、“太行山道路”展览馆、“德润农大”道德实践馆、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等系列特色实践育人基地。二是打造思政育人品牌。成立“一道路两精神”研究中心,深入挖掘“一道路两精神”育人价值,打造“焦点时刻”“农大好故事”“出彩人生大讲堂”等系列特色文化品牌。三是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思创融合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增强学生强农兴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优秀典型不断涌现,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学校 12 名教师和校友受到表彰;塞罕坝先进群体的领导班子、中层部门负责人、技术骨干三分之一是河北农大校友;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学校接力“果树 9301 班”志愿服务团。

专创融合,提升人才培养与新农科建设的符合度

从注重培养农业生产所需的人才转向产业所需人才,推进专创融合,重构学科专业体系和教学知识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产业全方位对接,提升强农兴农能力。

用管理学中“技术路线图”的理论和方法制定人才培养路线图,利用技术路线图的理论和方法,强化需求导向,以专创融合引领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全面发展;强化“双创”教育,推进四个融合;实行大类培养,强化学科基础;依据国家标准,对接专业认证;科学制定方案,构建评价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尊重个性选择;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路线图都包含一个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通过跟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和校友等进行座谈、调查问卷、采取德尔菲分析法等,明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细化能力培养标准,明晰能力培养实施路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具有四个功能,一是学生明确能力获得路径的导学图,二是教师明确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坐标系,三是用人单位的人才说明书,四是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资源的配置图。

人才培养最后的关键点、落脚点是课程的改革,学校统筹通识专业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变“知识内容导向”为“知识价值导向”。一是做实通识课程,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做强专业课程,建设专创融合课程群,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三是做优创客课程,组建训练营、微专业、卓越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建设智慧课堂,发挥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作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一是建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 +”泛在学习新模式;二是设立专项资金,建成涵盖 545 门课程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三是着力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与运行模式。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点是让教师深度理解和系统掌握创新创业思维,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转变角色。教师由过去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习动力的促进者、有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科创融合,强化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革新深度融合,全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增强知农爱农本领。

一是打造专业认知、实验与实践、科学研究逐级递进,课内课外有机衔接的“基础创新训练平台”。新增平台 3.5万平方米,通过强化条件保障,以科创融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和创造活力。二是打造跨学科体验、产业创新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的“自主创新训练平台”。现在建有创客空间 18 个,创新工作室 214 个,小微工作室 1000 余个,农业创新驿站 123 个。通过自主创新宣传平台,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探索兴趣,提高思考能力和科研素养。三是面向现代农业、功能食品、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打造专业化的“双创综合训练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1 个,现代产业学院 2 个,生物智造 + 众创空间 1 个,创客工作室 4 个,服务中心 3 个,支持学生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风投对接、创业孵化等实践,提升统筹管理能力。四是深化科教协同育人,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一院对一所”科教协同育人模式。

产创融合,提升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度

坚持产学研结合,深化政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产创融合,构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新模式,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培育爱农为农的情怀,以产创融合拓展校政企合作育人的新路径。

创立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465”模式。“465”模式就是高校、政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方联手;通过服务县域一个农业主导产业,对接一个龙头企业,政府和企业拿出一笔专项经费,学校组建一支专业群师生团队,在当地建设一个双创基地,培养一批知农爱农人才;实现“五链合一”,即产业链、专业链、教育链、创新链、服务链合一。发挥驿站育人功能,将生产的前沿技术、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深化开放办学,聚焦乡村振兴,与葛洲坝集团、大北农集团、北大荒集团、同福集团、君乐宝乳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校企合作“升级版”。

新农科建设成效凸显

学校 2018 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 个,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5 个,近 5 年学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 528 项。2017 年以来,持续投入 1 亿多元,引进优秀博士以上人才 300 余人;自主培养国外院士 3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 人;新增国家教学名师 2 人,全国模范教师 1 人,全国最美思政教师 1 人;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1 个,省部级创新团队7 个,省级教学团队 4 个;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3 项。

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省委书记王东峰等领导来校调研时,对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改革实践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中国改革 2021 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时任省委副书记赵一德对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给予高度评价:驿站是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大平台、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培育现代农业人才的大学校、创制名优产品品牌的催化剂。系列改革成果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等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

2016 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 年入选国家第二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21 年入选全国首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2022 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回望百廿,知行合一。河北农大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培育了“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面向未来,初心不变。河北农大人将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 2022 年 10 月 10 日高等农林教育分会 2022 年会暨第二届高等农林教育论坛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申书兴教授的报告《特色·动力·路径——河北农业大学新农科建设实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