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首页
动态要闻 院校动态

院校动态

统筹“四新”协调发展 提升农林高校办学水平

时间:2022-10-25 来源:高等农林教育分会 浏览次数:

2022 年 9 月 5 日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院校回信的三周年。三年来,按照三部曲建设要求,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指导下,新农科建设不断深入。今后,如何更好地推动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切实促进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是全国所有高等农业院校建设发展的主题。

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历程

事物发展有规律性和周期性,中国自古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传统智慧,《儒林外史》也记载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历史典故。实际上,“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更孕育着深刻的哲学逻辑,即事物的发展经过三十年、四十年的矛盾运动,主要矛盾和矛盾运动的方向将发生转变。三十年、四十年的大数周期,反映了国家农业农村改革和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发展逻辑。

国家农业农村改革史已经走过三个符合大数周期的时间节点。1950 年开始,农村土地改革经历了从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过程,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施大包干改革,1983年正式废除人民公社,这是一个约三十年的大数改革历程。到 2018 年 12 月28 日,全国人大通过三权分置的方案,这是一个约四十年的大数改革历程。在此之后,国家进入以农村新集体为主的发展方向。到 2050 年,我国将要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又将走过一个三十年的大数改革历程。

国家农业农村改革的三十年、四十年、再三十年的基本发展逻辑,也是全国高等教育、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基本周期。1950 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向苏联学习,特别是以 1952 年的院系调整为标志。1982 年是高等教育开放的元年,我国第一次实现世界银行贷款,通过走出国门,看到了欧美国家、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比苏联的更高,由此,我国高等教育由向苏联学习转变为向西方学习。2018 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今后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根本规范。同时,我国致力于在2050 年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将走过三十年、四十年、再三十年的大数改革历程。

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涉农高校的新需求

首先,厘清新时代农林高校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下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高质量人才和技术产品需求与高等农林院校供给不足的矛盾是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高等农林院校,表现形式本质上是规格和质量供给不足,是现代化需求与有效供给的矛盾。同时,主要矛盾决定矛盾运动的最终方向,这意味着新时代的高等农林院校如何适应现代化需要是发展的主题,涉及发展方向、结构、能力的定向、重构和提升以及新路径选择。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国家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具体需求是服务、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书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和山东代表团交流时,也强调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好“五大振兴”,这既是高等农林教育工作的抓手和目标,也是新时代办学方向的基本依据。

在“五大振兴”中,人才振兴意味着农林高校要实现有效的、高质量的、适应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人才供给。产业振兴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是科技供给,如何有效地提供科技贡献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文化振兴最核心的需求是文化供给。生态振兴的需求是高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组织振兴的需求是要提供农村治理的理论和方案。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反映了供给侧矛盾,即供需关系矛盾,与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创新能力、人才质量、文化传承、国际合作、治理能力、学科专业结构存在关联。

第三,在“五大振兴”方面实现有效供给是进一步落实好大学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尚未实现有效供给的学科专业短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 人才供给方面,在实现人才振兴的目标下,存在现代化机械专业短缺的问题。2. 科技供给方面,在实现产业振兴的目标下,存在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即传统的农业发展理论和技术难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由于学科专业结构行业化严重,与数学、物理、化学、经济等自然科学融合严重不足,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大舞台,各种学科和专业都有角色,因此,在数字经济技术、系统技术与方法、空天技术、生物智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农业大学基本处于初级阶段,现实的强烈需求产生了强烈的供需矛盾。3. 文化供给方面,在实现文化振兴的目标下,存在有关传统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融合发展理论和逻辑的研究缺少学科专业知识的问题。4. 生态建设方面,在实现生态振兴和农村美的目标下,存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研究和学科专业的问题。5. 农村治理方面,在实现组织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存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文化五位一体建设缺少高度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的问题。

总体来说,“五大振兴”是一个整体,不可偏废。大学建设需要按照五个方面进行整体建设,有序推进,以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

以习近平新发展理论为指导推动农林院校不断进步

第一,最核心的任务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发展理论为根本指导,加快提升发展能力,这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题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新发展理念,且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1. 创新发展方面,核心是要依照创新理论建立新的大学发展函数,明确需要进入的新要素和需要优化的旧要素,适应大学发展的要求,这是每所农林院校必须认真研究透、研究好的关键问题。2. 协调发展方面,要推动学科专业的农工融合、农文融合、农医融合、农经融合等,建立新的学科专业结构和管理结构,这也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要求。3. 绿色发展方面,核心是要创建育人和创新的优良生态环境。4. 开放发展方面,要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而不是关起门来办学,要加强与地方需求的合作,加快解决地方理论与技术问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5. 共享发展方面,高等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教育发展成果要惠及亿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第二,加快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落地落实,提升农林院校对现代化贡献率。1. 对标总要求:立德树人、强农兴农。2. 对标具体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高等农林院校办学任务的核心就是要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各项要求。

第三,建构符合国情、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对高等农林院校来说,则要扎根中国农村,办好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要在办好新农科的同时,统筹“四新”协调发展。1. 新农科要建构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要求的学科专业结构。2. 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要建构比较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向强工科、强文科、强医科院校学习。其中,新工科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空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文科重点发展文史哲和社会学学科专业体系,新医科重点发展中兽医、公共卫生管理、中西结合新学科专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明确指出,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此,高等农林院校当前必须要深入思考,努力解决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等农林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一重要问题。

第四,借鉴美欧农业院校发展经验。如美国的赠地学院从 1862 年开始实施《Morrill Land-Grant College Act》,至今已经 160 年,其农业院校经历了从行业院校到多学科结构再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历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相适应;美国的州立大学均已成为世界强校,具有强大的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我国农林高校正走在提高综合性的路上,部分大学(如华南农业大学)已走在前面,但大多数仍以传统的优势行业学科为重点,核心原因是苏联模式烙印太深,学习西方不适应,自己关起门来办教育。对此,农林高校如何发展的问题,可以借用《西游记》的歌词——“路在脚下”予以回答,即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农林高校必须要解决好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从而更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以更高质量发展。

第五,统筹“四新”协调发展。核心问题是农业大学长期的专业化、行业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现代化需求脱节、不相适应。另外,尽管农科专业占 30% 左右,非农专业占 60% 左右,但非农学科专业的发展能力、科技创新水平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差距甚大,严重制约了农业大学的发展水平和贡献能力,制约了新农科建设和农工融合、农文融合、农医融合、农经融合。如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还处于硕士研究阶段的水平,信息和数学学科专业的能力还无法适应发展的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明确要求,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对此,农林大学要承发展“四新”之势,在做好新农科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兽医),优化办学结构,提升服务现代化的能力。如生物育种专项的技术方向应当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高度融合。

第六,“四新”协调发展是战略性问题,而非战术性问题。由于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也对大学提出了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做好战略规划,有计划地、有效地推动“四新”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农业大学的综合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紧密关联,要尊重大学和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四新”有序发展。

当前,农林高校要关注两大重要工作。一是如何进一步加强 60% 左右的非农专业的发展建设,如必须转变数理化专业长期作为基础学科的认识,不能使其依照技术学科的逻辑发展,而要在尊重数理化理学学科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学专业的教育发展。二是如何部署农业农村现代化急需专业的发展。近期,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已经正式发布了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引导目录,以推动农林高校加强现代化技术专业的部署建设与发展。对此,农林高校要承“四新”协调发展的大势,有序推进,做好战略规划。

(根据 2022 年 10 月 10 日高等农林教育分会 2022 年会暨第二届高等农林教育论坛高等农林教育分会理事长王涛教授的报告《统筹“四新”协调发展  提高农林高校办学水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