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院校动态
浙江农林大学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林学专业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1-06-26 来源:浙江农林大学 浏览次数: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而现阶段,我国林科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林业发展需求,必须要破除传统学科壁垒,打破原有孤立的学科系统结构,整合相近学科优势,进行多科交叉融合,实现学生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学习,促进传统专业结构的优化,丰富课程和实践资源,培养拔尖创新型林业人才。
具体实施措施
课程思政全覆盖,提升“三全育人”成效
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课程、全过程,以“红绿”主题统领育人工作格局,精心梳理林学专业教育德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全面增强师生服务“三农”和林业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更新教育新理念,加强教学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教学团队和课程组建设力度,基于前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建跨学科、国际化特色教学团队,着力打造互联网 + 教学课程组;施行单周四教育教学大讨论,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全面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着力打造新课程,推进五大“金课”建设
大胆改造原有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线上线下、虚拟现实、课内课外相结合,增加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打造五大“金课”,力争获得 2-3 门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获得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3 项,编写新形态教材 5 本,80% 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
打造国际化平台,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开拓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培养国际一流师资,共建 UBC 研究院,招收留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林学专业认证工作。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2 项,每年推荐 20 余名本科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招收留学生 20 余名。
深化产教融合度,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
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推进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互动,建立农林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育人特色,培养卓越林业人才。建立产教融合教育基地 2-3 个,力争 1-2 个获得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认定。
改革与实践特色
形成“三新”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现代学科交叉融合的内在规律,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机械技术、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纳入林学知识体系,形成“新融合”;应对现代林业发展需求,建立宽厚基础差异教育,设置现代林业经营、森林健康管理和自然资源管理三大专业模块课程群进行分类培养,形成“新体系”;立足办学特色优势,充分结合科研实训平台,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措施,为培养拔尖创新专业人才和行业未来领导者提供有效支撑,形成“新手段”。
建立“四化”人才培养方式
构建互动式、探究式、案例式、合作式、研究式等多种小班化教学方法联动的方式构建全方位培养方式。个性化培养:针对每位学生的特色设计培养方案,构建本 - 硕 - 博连续的培养方式,搭建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体系;国际化培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资助学生出国,引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实现班级交融;合作化培养:建立农科教合作与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协同机制;导师引导化培养: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实现优质教学、个性发展。
完善“五创”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产学研联用机制、创新课程建设与反馈机制、创新基层教学团队建设、创建国际联合培养常态化、创建林业专业培养新标准。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心与团队协作精神、有宽厚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有大胆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与对外交流能力、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生态文明意识的“五有”拔尖创新型林业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