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院校动态
南京农业大学围绕新农科核心要素开展专业建设
时间:2021-06-26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 浏览次数:
专业建设是新农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农林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农业科技的领军人才。要解决农业方面的卡脖子问题,没有领军人才在农业科技最前沿领域开展研究是不行的。第二类是农业现代化或乡村振兴急需的紧缺人才。产业新业态逐步兴起,乡村振兴不断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培养乡村振兴紧缺人才提供了根本依据和遵循。第三类是面向一二三产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一二三产融合或面向全产业链需要从田间到地头再到餐桌的一条线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对全产业链有全面了解和把握,做到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第四类是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农林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提供培训,同时发动农林类的高职高专的力量来培养。在这四类人才培养当中,贯穿其中的非常重要的是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和知农爱农的情怀作风。
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已形成了农科优势集聚,农业与生命科学特色鲜明,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为 65 个,涉及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历史学等 9 大学科门类。2019 年以来,共有 30 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江苏高校品牌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格”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先后造就包括 60 位院士在内的 30 余万名优秀人才。
长期以来,南京农业大学以“适度发展、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指导思想,强化学院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过程中的自主地位与作用,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在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的前提下,由学院依托专业的学科、师资和教学条件,自主调整老旧专业和设置新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提出新专业设置或专业调整的申请,起草增设本科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写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等,组织专家开展论证,并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校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方可报送教育部。流程规范,保证专业设置科学合理。近三年,学校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在传统专业改造和新专业建设两条路径上展开了探索。
传统专业的改造
在传统专业改造方面,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农业发展对作物科学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把农学、植物保护植保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作物科学类传统专业等作为一个集群来进行升级改造。另外,对中药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做重点改造,着力体现南农特色。改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升级培养目标。一方面,面向卓越,以培养引领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卓越人才为目标;另一方面,面向产业,培养目标必须对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次,细化毕业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品德素质、知识结构、基本能力等方面制定更为明确、详细的毕业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对接专业认证标准。第三,改造知识结构。突出通识教育,在本科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通用知识。在能力方面突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全球视野。第四,注重学科交叉。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知识等融入农科人才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能够充分保障培养方案执行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和实验实训平台;要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优质课程、强化实践训练、深化科教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实施本研衔接、加强国际合作等形式,培养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的农科卓越人才。
新专业的建设
农业院校开展新专业建设,必须要围绕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学校发展规划、学生个人及家长期盼等,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江苏省重大新兴产业的需求。南京农业大学实践的基本思路是在稳定本科培养规模的基础上,科学慎重地布局新专业,并将招生和就业相关数据作为新专业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近年来,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和信息管理学院,增设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申报了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等新专业,开启了智慧农业类专业集群的建设探索与实践。成立了前沿交叉研究院,根据经济社会需求优化调整传统学科专业与招生指标分配机制,在作物表型组学、系统生物学、康养医学、农村发展等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重要领域,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和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此外,学校重视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中的“四新”融合,加强农学和其它学科的融合,增设文化遗产专业,注重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体现农文结合;推进人工智能和企业展开全方面的合作,体现农工结合;布局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检疫、生态修复等专业,体现农医结合。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新农科建设的总体部署,学校将进一步更新理念、对接需求,构建与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一是要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持续提升或改造传统农科专业;二是要调整和淘汰办学理念滞后、专业建设水平较低的专业,为学校新农科、新工科和新文科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三是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农科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与绩效机制,激发广大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研究和人才培养,以期取得更好的专业建设成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