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院校动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涉农专业改造提升途径及实践
时间:2021-06-26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院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和新农科建设三部曲的奋进部署,给涉农高校提出了历史命题。什么是新农科,怎么建设新农科?这是涉农高校必须回答的问题。推进新农科建设,促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持,是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使命。而未来农业发展具有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等特征,必然要求高等农林院校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农业发展对知识、能力、素养和视野要求的人才。
目前农林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等与未来农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问题有: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能适应未来农业对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根据未来农业对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的专业新型态,这是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2. 传统农林专业前瞻性不够,口径偏窄,知识体系更新缓慢,与农业农村发展契合度不高,难以支撑未来农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要打破固有学科边界,构建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重构新农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3. 课程建设还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课程与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契合还不够紧密。打破学科界限,重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未来农业多元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标未来农业发展对新农科人才专业素养要求的分析研判,通过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新专业、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淘汰部分过时专业、开设辅修专业等措施构建新农科专业形态内涵,重塑农林专业新形态;通过跨学科课程建设新机制的构建推进高阶跨学科课程、课程质量标准、新农科特质课程等适应未来农业的知识体系建设;通过构建跨院系基层教学组织、跨院系聘任教师、跨学科教学团队等机制的建设,创建新农科基层教学新组织;通过完善激励制度、成效评价制度、质量监控制度、质量监测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制订旨在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农科建设的评价方法和机制,为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模式支撑。具体改革思路如下:
多学科交叉,探索新农科专业建设新内涵
对标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和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要求,开展面向全产业链的专业结构调整,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坚持增量创新,探索开设 5-10 个服务智慧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生物安全、乡村治理等新兴学科交叉专业;二是坚持存量提升,余量消减,打破学科固有边界,破除原有专业壁垒,推进农、工、经、管、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传统农科专业提档升级,淘汰一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老专业;三是完善主辅修制度,开设 10 个以上跨学科新兴交叉辅修专业。通过专业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动态调整,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新型专业与辅修专业协同并进的专业发展新形态。
跨学科重塑,构建新农科课程建设新机制
首先,打破学科壁垒,建设体现新农科特质的课程(群)与教材,实现多学科、交叉学科课程资源共享;其次,开展跨界融合课程改革,集聚不同学科,系统化设计、开发一批高阶跨学科课程;第三,建立跨学科课程质量标准,逐年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贯通大二到大四、逐级递进的新农科课程与教材体系,培养学生跨界交叉融合与集成创新能力。
跨院系协同,创建新农科基层教学新组织
首先,打破教师隶属单一院系的传统模式,探索多个院系联合聘任教师的新路径,完善师资聘任、考核与资源配置的新机制;其次,集聚不同院系、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机构,开展跨界融合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第三,聚合未来农业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农民发展学院等机构力量,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链、农业产业链和科技推广链的精准对接,着力满足未来农业对新农科人才的需求,将强农兴农的人才培养落在“三农”的广阔天地。
多维目标考核,制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评价方法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按照国际通行的人才培养成效评价办法,以及农科类专业三级认证达成度评价指标和标准,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和监测标准,制订新农科人才培养达成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型队伍、新农科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支撑能力和学生就业质量、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多维目标的新农科建设评价体系;同时完善教师投入教学和科研育人的分类激励制度,实现以学生成长、成才、就业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目前有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 3 个专业,基本上形成了大农学专业为基础,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为特色的专业格局。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单一作物学知识架构体系下,培养的人才能力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践育人能力较弱,专业情怀教育素材不充分,学生知农爱农的“下得去”问题突出;强农兴农思想教育贯彻覆盖较弱,专业的社会认同度较低,毕业生在农业领域“留不住”的问题突出等问题。为此学院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对培养能够解决种植、营销、管理等多元化复杂化问题的新需求,以传统作物学为骨架,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管理学、人文科学构建知识体系、跨行业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作物学 +”改革思路,改革作物学单一学科为主的知识构架,强化现代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装备技术和社会科学改造传统农学知识构架与能力结构,适应新农科对农业全产业链人才能力构架。理顺校内外实践育人机制,补齐实践育人资源短板,构建多元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优势学科反哺本科教学,集中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良好的创新创业条件,强化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能力;把政治思想教育和服务三农的情怀教育贯穿全科农学人才培养的始终,构建思政铸魂育人体系,完善专业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强化学生学农、爱农、为农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目前,已经完成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入实质运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