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首页
动态要闻 院校动态

院校动态

中国农业大学持续推进专业布局调整,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时间:2021-06-26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积极围绕“四新”建设,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前瞻谋划新兴新生专业,并大力推动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全力打造“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一流专业新体系,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020 年,学校前瞻布局“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均为教育部审批目录外新增专业,是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探索,是新农科建设理念的有效实践,高度契合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要求,在新农科建设领域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增专业则是学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布局。2021 年,学校申报获批“兽医公共卫生”、“土地科学与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新增目录外本科专业,是学校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举措。2019 年底,学校有 15 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5 个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2 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20 年,学校按要求推荐 17 个专业参评国家一流专业,并有6个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强化专业建设。

加强对学校专业布局的统筹谋划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提升专业竞争力的原则,统筹谋划学校专业布局。依据专业的学科专业发展引领性及产业需求和就业前景设置“优先发展”、“适当发展”、“限制发展”和“淘汰发展”四大专业领域。围绕学校重点布局的七大学科领域:营养健康、生物科技、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乡村发展、全球农业,前瞻性布局一批新兴专业,在推动新农科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参与全球农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等重大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强更实的引领作用。规划设立生物质能源、城乡规划、乡村治理、全球农业发展等 4-6 个新生专业。适度增加部分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招生规模,使学校的本科专业更加均衡。

依托人才大类培养改造升级传统农科专业

结合新农科,做好人才大类培养基础上的专业改造,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新”重在创新,需要一二三产的结合,强调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构,是传统农科与工科、理科、文科、信息科学等的高度融合。因此,做好基于大类培养的一流专业建设,是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立足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研究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方面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分析新时代农业重点发展方向及其对传统农业的挑战,改造 1-2 个涉农相关专业;利用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等现代技术提升 2-3 个传统涉农专业的适应性,完成对传统涉农专业的改造升级。进行新农科背景下传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分析等;研究传统涉农专业的改造升级方法的适用性及其调整完善策略,总结传统涉农专业改造升级的普适性实施路径。

建立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探索建立校内本科专业和教学基础数据信息系统。综合考量办学定位(优势学科、长线学科)、办学条件(师资、教学设施)、毕业去向(就业率、就业质量、同行竞争力)、学生意向(高考志愿满足率、转专业报名比例、大类分流报名比例)等因素,完善全校专业评估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引领学科专业前沿发展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两个维度为标准,构建四象限专业发展区域,淘汰部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专业,持续优化专业结构。

强化专业条件建设

根据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引领的专业布局优化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统筹开展,对标国内外一流高校专业建设条件,持续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建设 1-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10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学校植物生产认知基地以及上庄、涿州、曲周实习基地建设,重点开展涿州共享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实践教学条件共建共享。继续加强产教融合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推动学院与行业领先部门、产业龙头企业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