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要闻

首页
动态要闻 院校动态

院校动态

农科教融合发展的“南农模式”

时间:2021-12-15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浏览次数:

2020 年度,南京农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创新设施“党建兴村,产业强县”行动,积极搭建科教平台,把“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形成农科教融合发展的“南农模式”,切实提高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成效显著。

重要举措及成效

多元协同助推乡村振兴

成功举办全国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盟第三届乡村振兴论坛,42 所高校 140 余位专家共同为高质量助推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方案”和“高校智慧”。

携手全国 12 所农林高校共建“乡村振兴云学堂”,为“十四五”在云端开展科技服务和转化科技成果奠定坚实基础。当选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单位。发起成立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联盟、稻麦种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为产业振兴不断助力。深入推进实施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项目。指导创建省级试点示范项目 7 个,帮助地方争取扶持资金 3000 万元,建设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南农示范点多点探索、坚实起步。

“双线共推”助力乡村振兴

组织科技特派员“线上线下”双线共推开展科技服务,助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线上“南农易农”APP 用户7000 余人,发布水稻、梨、生猪等 6 个产业 1000 分钟微课,推送科技咨询1 万余条,线下新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联盟 41家。新冠疫情期间,通过“云指导”等形式服务农户,单次课程观看人数达 14 万人次。通过举办江苏省梨产业联盟成立大会、省甜柿产业发展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推广项目实施,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咨询报告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农科教协同创新

学校特设创新创业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绿色通道,引导学生赴新农村服务基地、定点帮扶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在现代农业、文旅互融等方面对接地方需求,以“基地 + 项目 + 导师 + 学生团”模式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结合”的项目实施特色。自2017 年开始设立基地专硕研究生专项以来,共培养基地专硕 105 人,基地专硕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基本上都是围绕基地的服务工作来实现,真正是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同时,依托前期工作基础和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提升我校白马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区域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从校内白马基地向外辐射,加强现有 310 多个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典型案例 - 党建兴村 产业强县

在“党建兴村”工作中,学校 10 个学院对接帮扶麻江 10 个村,分别带队赴麻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与党建共建同谋划、同部署、同督导、同落实,充分调动发挥了各个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产业强县”工作中,学校围绕麻江的 10 个特色产业,跨学院组建 10 个产业技术专班,选派学科带头人、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等 60 余名产业带动能力最强的精锐,与麻江县地方产业技术人才共同担任班长和专家,组团开展全产业链帮扶。

自实施以来,开展各类特色帮扶活动 30 余场次,解决麻江县关键技术问题近 50 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11 个,引进新品种 700 余个,示范新技术、新模式 20 余项,共建锌硒米、农村电商、草莓、生猪和林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联盟 5 个,培训技能人才 2237 人次,辐射服务农业生产面积超过 10 万亩次;帮助打造农业旅游品牌节 1 个,吸收游客 100 余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过 1 亿元。

“党建兴村”——以“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结合麻江新形势,围绕麻江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重大发展战略,学校进一步整合资源,制定并实施“党建兴村、产业强县”行动方案,协同推进产业扶贫、党建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以及其它特色扶贫活动,通过“党建兴村”切实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 党建引领人才振兴

一是创新培养新时代人才。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六次方”教育扶贫项目为麻江 30 余名小学教师做成长型思维培训,引导教师以启发式的思维教育孩子;通过开展“兴苗计划”,建设助“苗”精准帮扶工作坊,帮助孩子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持续开展“禾苗学子”助学成长计划,“一对一”帮扶72 名优秀学生,组织 70 名优秀学子到江苏实践游学;通过设立南京农业大学奖助学金,首批奖助 60 名麻江学生,多方位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成长成才。

二是大力培训基础干部和乡土人才。通过举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知识培训班、产业发展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和农业科技新成果学习培训班等,精准围绕麻江发展需求,作“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与培育模式”等培训报告,为麻江乡村培训各类干部人才 1236 人次;通过举办各类产业技术讲座、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实地技术指导培训班等,为全县培训技能人才 2237 人次。

2. 党建引领文化振兴

通过在黄泥村、兰山村捐建文化教室,在卡乌村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和社工研究生精准帮扶工作坊等助力乡村文化载体建设;通过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河坝村“瑶族枫香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坝村古树文化、畲族文化等,帮助设计文化产品,组织优秀红色话剧《永恒的青春誓言》《红船》等走进麻江乡村,传递红色信仰力量,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通过使用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创建经费等,慰问边缘户、困难户和留守儿童近 70 户。  

“产业强县”——以“产业核心”构建特色长效帮扶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构建长效帮扶机制,学校围绕麻江县产业现状,创新特色帮扶模式,跨学院组织金牌学科,遴选 60 位专家组建 10 个产业技术专班。选派学科带头人、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等产业带动能力最强的精锐,与麻江县地方产业技术人才共同担任班长和专家,充分发挥“产业核心”的带动力量,按照“用金牌学科、助招牌产品、创品牌产业”的思路,组团开展全产业链帮扶,突显产业扶贫核心作用,激发产业发展持久内生动力。

1.“稻米、菊花、果蔬”产业专班打造“1258 阵地战”

推动建设菊花产业 2.0——药谷江村菊花谷项目,推广菊花观赏品种、食药品种新品种 560 余个,全县食用菊、观赏菊、菊花园增加至 600 余亩,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锌硒米产业技术专班捐赠“宁粳 8 号”水稻新品种 1100 斤,改进“麻江锌硒米”只有籼米的品种结构。带动农户 90 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43 户;果蔬产业技术专班捐赠“阳光玫瑰”优质葡萄苗350 株,帮助引进草莓新品种 10 个;推广提纯复壮、脱毒繁育、地膜覆盖技术等,解决“麻江红蒜”蒜种退化老难题,助推麻江果蔬产业提档升级。

2.“电商、乡村振兴”产业专班助推产销融合发展

农特产品产销指导专班指导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扶贫实践团,全力促进“黔货出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服务专班举办定点扶贫“黔货出山”麻江蓝莓展销会、扶贫科技成果嘉年华等活动,帮助麻江县政府(企业)联系参加广州、杭州等地展销活动 16 场次,全力拓展产业扶贫销售渠道;发出《致全体南农师生和广大校友“战疫扶贫”的倡议书》。2019年以来,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相融合,帮助销售农特产品 1057 万元。

学校荣获第四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表彰,获得国务院扶贫办 2019 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好”的最高等级,多次收到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的感谢信。纪录片《脱贫决战》即将在央视播出,扶贫工作受到各级媒体报道 30 余次:《大山支部小院里开了场座谈会:南农大以党建为引领 催生扶贫内生动力》受到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报道,受到广泛关注;南京农业大学《配足“富方子”摘掉“穷帽子”》受到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帮扶为贵州麻江端上“金饭碗”》等获得中国科学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