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策观点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把握耕读新时代内涵,构建“三融合”的耕读教育体系

时间:2023-03-16 来源:《高等农业教育》 浏览次数:

姜沛民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历史影响和时代价值做出重要阐述。“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文明在中国源远流长,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且独特的生活图景与文化基因。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同年八月,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对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做出总体部署。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重新强调耕读教育理念,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涉农高校在传承创新耕读文化中独特优势的充分肯定,彰显了“耕”“读”并举协同育人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为涉农高校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开辟了路径。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耕以养身,读以明道”,历史上,“耕”“读”的关系虽历经变迁,但千百年来,耕读传家仍然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理想方式和治家之本。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耕”与“读”再次紧密相连,耕读教育是对耕读文明的延续与传承。但与传统的农耕社会不同,现代社会个体通过农耕劳动满足生计的基本需求在逐渐削弱,但耕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品德培育、情怀塑造的价值却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耕读教育是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为耕读文化注入时代内涵与精神,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历史赋予涉农高校的时代使命。构建新时代耕读教育体系,其核心是将耕读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过程,将耕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科技创新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构建具有新时代耕读教育特色的知农爱农人才培养体系。为此,涉农高校应着力构建“三融合”的耕读教育体系。

一、耕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涉农高校要将耕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知农爱农情怀教育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我国农耕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追求与理念,通过五千年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向青年学子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深化青年学子的“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为农耕文化注入新时代内涵和精神,传承、重塑新时代农耕文化,焕发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 与此同时,要深入探索“耕”“读”结合的新模式,让学生走进农业生产一线,实地参与农耕劳动,树立劳动观念、丰富劳动体验、增强劳动品质。要让学生走入乡村、走近农民,感悟乡村、感知乡音,历练和锻造学生心系三农、情牵三农、行为三农的责任与情怀。

二、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新时代的“耕读”是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是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紧密结合,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这是耕读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涉农高校而言,不能将耕读教育课程教学与实践与专业教育相割裂,耕读教育不仅是传承耕读传统文化,推动“勤耕重读”的教育方式,更是立足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向未来农业科技发展,通过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碰撞,增强涉农学生专业学习的使命与动力,提升学生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激发广大学子献身农业农村现代化伟大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三、耕读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融合。耕读教育不是简单开设几门课或者学生参加几次劳动实践教育就能够实现的。耕读教育也不只是大学中教务部门的工作。深入开展耕读教育,充分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需要充分发挥大学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的作用,需要充分调动大学各部门的力量,构建凸显耕读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深度融合大学第一、第二课堂,提升耕读文化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耕读文化强烈的认同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与三农情怀融合,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进而塑造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健全人格。